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夏熊飞
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在申办、举办的过程中,“绿色办奥”的理念与众多“黑科技”加持,让北京冬奥会成为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而且依托这一冰雪盛会,“碳中和”“碳达峰”“绿电”等这些高大上的专业名词也逐渐流行起来,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更坚实基础,为世界提供了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方案”。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来源于视觉中国
充分改造利用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等原有奥运场馆,新增场地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影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碳排放趋近于零;冬奥会全部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冬奥会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全部赛时保障车辆的84.9%,为历届冬奥会最高;中国还实施了植树造林工程,累计造林4.7万公顷、绿地3.3万公顷,累计碳汇100多万吨。
“绿色办奥”可谓细节拉满,中国以实际行动兑现“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2021年10月,中国发布相关工作意见,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北京冬奥会则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实现这些目标的信心与决心。
正如《自然》杂志撰文指出的,“北京冬奥会所采取的减排措施大大超过往届冬奥会,尽管此次冬奥会减少的碳排放只是中国总碳排放的沧海一粟,但它证明了在更广范围活动中实现碳中和是可行的”。
此外,“可行”还在于,以冬奥会为契机,更多人看到了“绿色”“低碳”的魅力,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人参与到“双碳”这一关乎全人类命运也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中来,而这正是我们实现“双碳”目标最坚实的保障。
北京冬奥会完美落幕,我们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绿色”“低碳”的承诺,这将激励中国再次向如期兑现“双碳”目标而奋斗。我们更期待这些“黑科技”能从冬奥会走进我们生活的日常,让更多普通人享受到“冬奥红利”“科技红利”。只有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才能更快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