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频道 > 新体育

[河北体育风雨40年]何增生:河北体坛“不老松”

来源: 长城网  陈博
2018-12-24 17:30:00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陈博)在河北体育界,有许多为体育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用汗水换来河北体育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河北体育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老者,72岁时还站在田径场上执教,在他担任教练期间,培养出国际级运动健将5名,运动健将14名,所带队员在各项比赛中取得冠军106人次,运动员成才率高达90%以上。他就是著名的铅球教练、河北体育界“不老松”——何增生。

何增生在家中翻阅执教记录。记者 陈博 摄

  一双宽厚的大手、魁梧的身材……记者见到何增生教练时,他正在家中书桌前翻看自己执教时留下的笔记本。虽然已经80岁高龄,但何增生教练依然声如洪钟,思维敏捷。翻开他手中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自1974年以来女子铅球各类大赛的成绩,省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奥运会……应有尽有,统计内容包括每位运动员的名次和成绩,十分详细。何增生教练告诉记者,这些笔记本里记录着他长达38年的执教生涯,也“藏着”河北女子铅球成绩在亚洲长期保持领先的秘密。

何增生教练绘制的“历届世锦赛中国女子铅球参赛运动员取得前八名成绩统计表”。记者 陈博 摄

我省运动员在历届全运会中成绩统计表。记者 陈博 摄

  “说起铅球,我和这块‘铁疙瘩’已经打了60多年交道了……”何增生教练介绍,他与铅球结缘算是偶然。“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体育运动,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我报名参加了铅球比赛,当时学校也没有操场,我们就在一块低洼的空地上扔铅球。比赛的时候,我一使劲儿,把铅球从低洼地里扔上来了,当时所有人都看呆了,从来没有人能扔这么远。”何增生教练说道,随后他参加了石家庄市田径比赛,拿到了铅球冠军。为了备战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河北成立了集训队,因为铅球成绩突出,何增生被选入田径队接受了一年的集训,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年仅20岁的何增生参加了所有投掷项目,取得了标枪冠军、铅球亚军、铁饼第四的好成绩。

  “别看标枪的名次最好,但是我一直最喜欢的还是铅球,钻研时间最长的也是铅球。1973年,河北要成立铅球组,我的成绩还算可以,队里邀请我担任铅球教练。”何增生教练介绍,铅球组刚刚成立时,队员很难招,最开始的两位队员还是从铁饼组抽调来的。在何增生当运动员时,全国铅球项目技术动作整体都不是很规范,所以从当教练第一天起,何增生就到处收集研究铅球技术的资料,从技术动作入手,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当时都提倡大运动量训练方法,运动员进队之后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身体素质训练,然后再接触铅球。我当教练之后,提出了‘素质、技术一块抓’的理论。”何增生教练说,注重纠正队员的技术动作后,运动员们的成绩提高都非常快,自己执教的信心也大大增加。

何增生教练根据资料指导李梅素铅球技术动作。何增生供图

  1976年,石家庄召开地区运动会,何增生教练前往赛场进行选材。“在铅球比赛中,我看到一个小姑娘,爆发力强,速度快,身高条件也不错,我就把她调入了我的铅球组。”让何增生教练惊喜的是,这个小姑娘训练十分刻苦,而且悟性强,成绩提高非常快,她就是亚洲女子铅球记录保持者、河北铅球名将李梅素。“李梅素刚进队的时候,成绩也就是10米多,通过三年的训练,1979年,李梅素参加北京全运会时的成绩已经提高到16米多了,三年提高6米多,这在铅球运动员中是非常罕见的。”何增生教练告诉记者,当时为了能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铅球技术,他隔三差五往河北省体育科研所跑,想尽一切办法找国际大赛的影像资料,一来二去,和时任河北省体育科研所所长杨瑞昌成了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研究铅球技术动作。“我们总结出,要想把铅球投得远,就得让身体所需肌肉充分拉长,然后迅速收缩,所以我的队员爆发力一定要好,投掷动作要快。”这套技术体系在李梅素身上得到了充分发挥,经过不断总结,加之刻苦训练,李梅素的成绩突飞猛进。

  12次全国冠军、26次刷新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实现中国投掷项目奥运奖牌“零的突破”、创造21米76的亚洲记录……提起这些辉煌的成就,如今的河北省体育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河北铅球队教练李梅素坦言:“这些成绩的取得和何增生教练钻研出的技术动作和训练体系是分不开的。这么多年了,河北铅球的技术水平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何教练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很善于总结。我现在还沿用着何教练总结出的训练方法带队员。”

何增生教练(中)与李梅素(右)、李梅菊(左)在比赛之余。何增生供图

  “在我的执教生涯里,一共带了三批队员,李梅素是第一批,后面还有李梅菊等优秀运动员。在这38年时间里,我每天都在总结经验。”说起自己执教成功的原因,何增生告诉记者。这样的“总结”体现在各个方面,就连赛前训练安排都是学问。运动员冬训结束之后,开春以后要去参加比赛了,到底是从比赛前15天开始减少运动量保持体力,还是从比赛前7天开始?何增生教练用了4个取得过全国前三名的运动员,参加了18次比赛才找到了减少运动员训练量的最佳时期。“从那以后,我对赛前怎么才能把运动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特别有把握。”此外,何增生担任教练期间,还始终把握“育才先育人”“不管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只关注运动员眼前的成绩,要看到他努力的过程”三个原则。

何增生教练(中)与爱徒李梅素(左)、李梅菊(右)。何增生供图

  在何增生教练家里,挂着“凤鸣盛世,龙有传人”一幅字,他告诉记者,这是另外一位老教练所赠,其中“凤鸣盛世”是指培养出的李梅素、李梅菊等优秀的女子铅球运动员,“龙有传人”是指李梅素担任教练后继续发扬铅球组教练的钻研精神,一直在为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2011年,72岁的何增生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执教,虽然告别了铅球场,但何增生教练没有放下他心爱的田径事业,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还是翻翻自己的执教笔记,并把他们重新梳理归纳。每当有田径比赛时,他也总是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中国运动员的发挥。“那个小胖丫头,我也看着她练过一个冬训期,这几年她成绩不错,希望她能在今后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提起河北铅球运动员巩立姣,何增生教练欣慰地说。

关键词:体育,铅球,风雨四十年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