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频道 > 新体育

记者实地探访延庆冬奥村:十足科技范

来源: 长城网  
2021-09-25 08:51:40
分享:

  初秋,记者一行走进延庆冬奥村,一座座依山而建的半开放中式庭院散落山林间;每一座庭院的天井中,就地取材的原生态石块砌筑成了树木的“安乐窝”;施工过程中开挖出来的碎石,直接用于建筑外墙的“石笼墙”装饰,与门廊的原木色门窗相呼应……

  日前,在国资委举办的“央企党建成效集中采访”走进延庆冬奥村项目活动现场,记者了解到,自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建集团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互促互融,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推进延庆冬奥村等20余个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及配套项目建设。其中,中建一局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的延庆冬奥村、延庆山地新闻中心项目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小海陀山脚下,海拔900至1000米,总建筑面积13.75万平米,延庆冬奥村及延庆山地新闻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是13.75万平方米,包括包括冬奥村运动员组团、公共组团,山地新闻中心及古村落遗址,赛时将为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提供1500多个床位,并承担北京冬奥组委会居住办公功能。项目已于2020年年底完工,目前正在进行比赛接待前的运营调试工作。

  延庆小海陀山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势落差大,容易发生滑坡。在千米海拔的高度,如何克服地势影响建造一座稳固的冬奥村、如何在室内外近30度的温差下让运动员感到温暖舒适……都是项目建设之初建设者面临的巨大困难。

  “工程地处山区,地势地形处理难度非常大。经过对场地的多次测量和模拟实验,我们采用了悬臂式挡墙、临时支护钢管桩、临时支护土钉墙、主动防护网等形式将场地地形进行处理。”延庆冬奥村项目执行经理、总工程师殷博介绍,延庆冬奥村总共用了400多根长短不一的抗滑桩进行护坡,其中最长的32米、最短的16米,这些植入地下后的抗滑桩就像是地基中的“骨骼”,能够牢牢地将土地固定在一起,为后期的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殷博告诉记者,为打造“温暖冬奥”,延庆冬奥村建筑主体使用了超低能耗工程技术,能够使建筑的室内环境保持在20至26摄氏度、相对湿度30%至60%的舒适环境。高效的外保温——保温比传统的建筑更厚,外墙、屋面保温总厚度达到250毫米以上,远厚于常规建筑,就好比在冬天给建筑穿了更厚的羽绒服,可以降低室内能耗,和一般的保温对比,能耗损失更低。

  同时,冬奥村还采用了被动房外窗,传热系数更小,隔热性能更好,和一般的外窗相比,更加节能。门窗系统、玻璃幕墙系统均采用了断热桥设计,针对特殊节点进行优化,幕墙的连接点均采用了仿生木进行断桥处理,可以降低室内外的冷热传导,实现降低能耗的功能。

  基于冬奥会的赛事特点,冬奥村还专门设计建造了地下暖廊,通过暖廊,各国运动员、教练员无须再穿厚重的外套,就可在各个组团间完成就餐、健身、交流、器械保养等日常活动。

  据介绍,为践行“绿色办奥运”理念,项目建设团队通过和专业的园林公司开展合作,在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对施工区域的树木品种、数量和分布进行普查,在设计图纸上重点标注,将313棵原生树木作为延庆冬奥村最主要的景观原地保留下来。同时,积极打造“海绵型山村”,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渗透沟和雨水调蓄池等措施,对雨水和生活污水全部进行处理净化,实现了再利用。

  此外,为遵循“节俭办奥运”理念,项目建设团队着重注意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翻新利用,特别将规划用地中的古村落遗址进行了修缮,使其“修旧如旧”,成为整个冬奥村独具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特色的文旅景观。(人民网 记者 杜燕飞)

关键词:冬奥会,延庆,冬奥村责任编辑: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