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频道 > 新体育

冬奥村为何要建好几个

来源: 长城网  
2021-11-18 11:05:23
分享:

  2022年1月27日北京冬奥会冬奥村将正式开村,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

  冬奥会的奥运村简称冬奥村,是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为参赛运动员、教练员提供的集中住宿处所,又称选手村、运动员村。冬奥村是全世界冬季运动顶级运动员的聚集地,从中将诞生多位奥运冠军,所以这里也是新闻媒体的聚焦地。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一座城市举办冬奥会,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除了比赛场就数冬奥村了。

  一场“赌局”引来“旅馆奥运会”

  早期的奥运会没有奥运村的概念,随着参赛运动员数量的不断增长,他们的食宿逐渐成为问题。例如,1928年阿姆斯特丹夏季奥运会组委会在市区及方圆60公里的48家旅馆以及8所学校安排了选手们的住宿。他们还同时租用了18艘船只停靠在港口,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运动员就住在船上,运动员们抱怨“令人难以忍受。”

  冬奥会也是如此,在没有奥运村的时代,旅馆无疑是当然的选择。瑞士的圣莫里茨就因发达的旅馆业,两度被冬奥会青睐。

  圣莫里茨一年拥有大约320天日照,在100多年前就已是欧洲贵族夏季度假的首选,但冬季很少有人问津。直到1864年一次有趣的“赌局”,让这里与冰雪运动结缘。

  当时,夏季将尽,游客们纷纷告别圣莫里茨。酒店老板巴德拉特为了把游客留下来过冬,与4位英国客人打了一个赌。他说,冬天在圣莫里茨不仅可以滑雪,还能穿着短袖衣服在酒店阳台上享受温暖的日光浴,如果话不属实,他将承担全部旅行费用。于是,这些英国客人成了阿尔卑斯山冬季的第一批游客,并且着魔般地迷恋上这里,直到次年4月才离开。

  这场“赌局”为冬季的圣莫里茨留住了客人,助力其旅馆业和冰雪运动迅猛发展。19世纪后期,圣莫里茨逐渐成为阿尔卑斯地区的标志性小镇。1878年,瑞士的第一盏电灯安装在了这里的库尔姆酒店;1880年,圣莫里茨举行了第一场冰壶比赛;1882年,第一届欧洲滑冰锦标赛在这里举行。此外,全世界第一架雪车和第一条雪车赛道、第一架钢架雪车和第一次钢架雪车比赛、第一次冰湖赛马会也都是在这里诞生。

  因为有着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圣莫里茨成功举办了1928年的第二届冬奥会和1948年的第五届冬奥会。

  尤其是第五届冬奥会,是冬奥会因二战停摆12年后首次恢复。在只有一年多筹备时间的情况下,圣莫里茨担起了重任。当时,根本来不及新建运动员集中住宿的地方,各代表团和运动员都被安排在比赛场馆附近的旅馆中居住,充分发挥了圣莫里茨旅馆资源充足的优势,有人戏称这届冬奥会为“旅馆奥运会”。这届奥运会在冬奥会历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代表着大战过后冬奥会的回归。

  1960年有了第一个冬奥村

  奥运村的雏形出现在1924年的巴黎夏季奥运会。巴黎在运动场周边的军营为参赛运动员修造了一些木质结构的住房,条件特别简陋。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在离主体育场不远的地方专门建造了供所有参赛人员和正式工作人员居住的建筑群,以后便被人们称为“奥运村”。奥运村管理组织运作得非常完美,此后,设置奥运村的做法成为夏奥会的一个传统,并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加以规定。

  但冬奥村姗姗来迟。1952年冬季奥运会来到了现代滑雪的诞生地挪威。奥斯陆为了解决各国选手的食宿问题,建立了一些住宿点,具备了奥运村的雏形,但这些地点并未集中于一处,分散在了城市周围。

  到了第八届的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终于有了冬奥会历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冬奥村。

  斯阔谷当时的基础其实很差,1956年时,它的滑雪配套设施还仅限于一条单座缆车索道和50间小屋。

  但随后4年时间里,斯阔谷得到了8000万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和所有场馆建设。这届奥运会还专门建设了运动员村。由于选址在比赛场馆区中心位置,交通便利,所以被称为“亲密的奥运村”。

  中国代表团村里首秀引关注

  后来,冬奥村越来越受关注,硬件不断提升,成了各举办国展示实力与文化的舞台。冬奥村也从最初的只是简单满足参赛运动员的食宿,发展到村内各类餐饮、娱乐等设施配备齐全。

  最为可贵的是,以顶尖运动员为代表的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欢聚一处,促进了交流与理解。这正契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对奥运村的最初设想。

  1980年,第13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这也是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后,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在这个世界性体育赛场上正式参加比赛。

  1980年1月30日,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冬奥村广场中央冉冉升起,当天下午中国体育代表团到达冬奥村。

  当中国代表团乘坐的大巴车开到冬奥村大门口时,欢迎的人群一拥而上。许多国家的记者争先恐后拍下了中国冰雪运动员到达的第一个镜头,并且围住他们进行采访。中国体育代表团到达冬奥村的消息,很快就通过广播和电视迅速传送到美国和世界各地。外国记者评价说,代表十亿人口的中国冰雪运动员走上了世界冰坛,其重要意义超过了冬奥会本身。

  在此次冬奥会期间,我国运动员结识了许多外国朋友,建立了真挚的友谊。除夕夜,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住所的客厅里举行了联欢晚会,邀请了一些外国朋友一起共度新春佳节。美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冬奥村村长以及曾经在日本帮助中国运动员训练速度滑冰的日本教练和运动员,都应邀参加了联欢。日本女子滑冰运动员同中国运动员一起,用中文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一位冬奥村的美国工作人员还拿出了他写的赞颂中美人民友谊的诗。

  建多个冬奥村早有先例

  大家都知道,夏奥会通常只有一个奥运村,但此次北京冬奥会设置了3个冬奥村。翻阅冬奥会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设置多个冬奥村,其实早有先例。

  这是因为,冬奥会和夏奥会在赛场设置上有很大不同,冬奥会的冰上项目逐渐走入室内,而雪上项目依然在大自然中进行,很多雪上项目赛场都是依势而建,所以和冰上项目赛场经常不在同一个地点,为了方便运动员参赛,避免长途奔波,冬奥会逐渐开始设置2到3个冬奥村。

  1988年冬奥会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这届冬季奥运会设有主冬奥村和冬奥分村。主冬奥村坐落在市区的学府区,可接待2000人的食宿。冬奥会前夕,住在这里的大学生们暂时离开自己的宿舍。随后这里进行了装修,添置了新的家具设备,筑起围墙。考虑到滑雪项目比赛场地距主冬奥村较远,组委会在凯莫尔设置了一个可容纳600人的冬奥分村,参加越野、冬季两项和北欧两项滑雪比赛的运动员住在这里。冬奥分村设计新颖独特,很像儿童积木模型。冬奥会的竞赛者可以分别住在单人或双人房间内。冬奥分村内还设有休息和娱乐场所。

  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则设立了都灵、巴多内基亚和塞斯特列雷3个冬奥村,可接待5000余人。都灵村是最大的冬奥村,主要接待冰球、花样滑冰和速度滑冰项目的运动员。巴多内基亚村负责接待雪橇、冬季两项和花样滑雪项目运动员。塞斯特列雷村接待高山滑雪、雪橇滑雪、速度滑雪等项目的运动员。

  索契冬奥会也设立了3个冬奥村,分别是设在黑海海滨的冬奥村、索契东北侧的克拉斯纳亚波良纳山区的冬奥村和一个“补充”冬奥村。3个冬奥村与比赛项目场馆距离都非常近,从海滨冬奥村到冰上项目场馆步行只需要五分钟左右,而山区冬奥村与雪上项目场馆则有索道连接,非常方便。

  北京冬奥村楼楼有园户户有景

  北京冬奥会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都分别设置了一个冬奥村(冬残奥村)。

  北京冬奥村公寓楼的设计理念来自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形式。院落大小不一,通过围合和开放的空间变化,形成楼楼有园、户户有景的社区归属感。

  这些院落中不乏中国文化元素的设计,体现出奥运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东西区两个大院落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中国传统冰上体育活动图卷《冰嬉图》,加上景观植物,营造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卧室中的床采用记忆棉材质,床头和床尾的倾斜度还可调控。床尾安置了床尾凳,整床长度能达到2.2米至2.4米。广场区下设28处生活服务空间,可提供冲印、干洗、美发美甲及便利店、银行等一站式服务。

  北京冬奥村还充分考虑无障碍需求。残奥运动员可通过手机APP进行村内无障碍路线导航,查看无障碍设施使用状况并进行预约。

  延庆冬奥村采用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半开放院落格局,自北向南顺地势而建,与周围山形水势“对话”。

  张家口冬奥村由10个组团31栋楼组成,其规划同样借鉴了四合院的设计理念,黄色墙体和黑灰色屋顶古朴典雅。

  日前,北京冬奥村进行了场馆能源及设备压力测试。华灯初上,北京冬奥村披上“彩衣”,“冬奥村”三字首次点亮。北京冬奥村已经准备好了,赛时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最温馨、暖心的服务。(来源:北京日报)

关键词:冰雪,冬奥,场馆责任编辑:段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