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赵迎新有机会成为第一位奥运会女摄影运营官。在2022北京冬奥会即将到来之际,赵迎新推出图文书《我是奥运摄影官》,以感性的个人视角回顾了她作为奥运摄影官的独特人生经历,以及与体育结缘的摄影往事。
赵迎新
摄影人,策展人,出版人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报社社长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曾任新华社摄影部编辑记者
曾参加北京申奥成功等重要报道
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摄影运营官
书中提到您是奥运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摄影运营官,同时也是第一位担任此职的中国人?
是的。国际奥委会之所以此前没有邀请过一位女性担任这个职位,估计是有道理的。在奥运会筹备期,作为摄影运营官,需要对28个比赛项目,37个场馆的摄影位置规划、设置、搭建进行协调。开数百个协调会,需要招聘一个80人的场馆摄影经理、副经理团队;20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做服务运行;赛事出现问题你要去“扑火”……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总监安东尼第一次见面就对我说:“Cindy(我的英文名字),这是一份Tough(艰难的)工作,你要做好准备。”
后来,加入北京奥组委后,奥组委派我去都灵冬奥会实习考察时,我碰到一位国际奥委会的女性工作人员,她惊讶地看着我说:“真的是女士啊,我以为是个玩笑。”
在北京奥运会前,我在国际赛事上采访,遇到的摄影运营官和摄影经理,没有一个中国人。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所有场馆的摄影经理都是经过招聘培训出来的中国年轻人。这让我倍感自豪。
奥运摄影运营官,究竟是负责哪些具体工作呢?对这个岗位的要求又有哪些?
奥运摄影运营官主要职责是确保所有摄影服务和设施符合国际奥委会的要求,要为摄影记者提供所有设施和服务,规划所有比赛场地的最佳摄影位置,与组委会主要运营部门合作,如场馆部、竞赛管理部、注册部、技术部等。还要与奥运转播商、国际体育单项组织、国际摄影通讯社和官方影像赞助商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等。规划、设置主新闻中心和各场馆工作间。
国际奥委会是个非常会运用经验和规则的机构,对摄影运营官的职位描述非常详细,例如奥组委摄影运营官要在不晚于开赛前42个月到岗,以保证摄影服务需求在场馆规划早期得以实施,摄影运营官和他的团队必须独立,不得依附于通讯社、报纸和其他出版机构……
规则的详细性来自不断总结各届奥运会各部门经验的基础上,从悉尼奥运会开始,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形成文件,供下一届奥运会按照标准执行。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
赵迎新和奥运摄影运营专家盖瑞在北京奥运会场馆施工现场进行考察。
作为摄影运营官,您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摄影工作做了哪些具体安排?
这项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庞杂且细碎。就拿开幕式这项工作来说吧,开幕式上有600张摄影位置的票从我们手中按座位号发给了摄影记者。在全场看台,我们设置了13处摄影位置。除了为田径赛事采访专门搭建的摄影平台外,还有300个摄影席位是在观众席上。
开幕式前,我们要实施“Kill Seats”计划,这个计划的英文直译叫作“杀座位席”,一听就知道与票务部门协调起来有多难。
开幕式有贵宾、赞助商、观众,他们对票务需求很大。安排摄影记者位置在观众座位席,意味着几百张票不能售卖。开幕式入场票是预售的,如果你不提前策划预留,一旦售出,摄影记者就无法多角度拍摄和传播开幕式盛况。但你“杀”人家要买的票时,就得一个一个解释清楚为什么记者需要这个座位。
2008北京奥运会,摄影记者在他们的位置拍摄完成后,就可以在座位上用VLAN光纤专线传输给看台编辑,实现现场发稿。这也是奥运会第一次实现VLAN即拍即传。
书中有很多照片都是首次展示,它们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史性的时刻。
这是一部以我个人视角呈现的影像志。做体育摄影记者的那些年,我用镜头见证了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刻的激情与沸腾,见证了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夺冠、中国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见证了雅典奥运会夺冠后身披国旗、挥舞拳头、气势冲天的刘翔……这些都是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历程中的高光点。同时,对这些运动员的成长经历进行持续性关注和拍摄,也是我当时拍摄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坚持、坚韧的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下的我们尤其是年轻人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代表团在获胜后欢呼雀跃。赵迎新摄
作为曾经的体育摄影记者,我也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1994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上,没有中国记者的摄影位置;2001年,在莫斯科报道北京申奥时,国际奥委会最后的投票表决会场,只有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等国际通讯社的记者可以进入采访,而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只能在电影厅通过电视屏幕观看。20多年过去了,如今新华社已经成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是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一员,在国际比赛中拥有永久性拍摄特权。
这两部分就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当然,书中还包括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营团队的幕后故事,以及对二十年前自己身为新华社体育摄影记者经历和拍摄的运动员训练和生活日常。
2002年2月16日,中国选手杨扬在盐湖城第19届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领奖台上向观众致意。赵迎新摄
这本书除了个人记忆、感受外,还有很多可读性很强的资料?
对,介绍了一些体育摄影中的常识,例如在田径赛场上的“地沟”,藏在网球场上的“隐秘小窗”,奥运会摄影记者注册证件的小常识,90年代拍摄“温网”时怎么占小便宜省钱等。这些其实也都间接勾勒出我个人职业摄影生涯的成长历程。
雅典奥运会上,刘翔第一个冲过终点,“迎风飞翔”。 赵迎新 摄
担任摄影记者的那些年,不断目睹并感受着体育事业中不可避免的伤痛、汗水,以及带给我们的能量和激情。我希望能以诗歌感性地对漫长岁月里积累的情感进行表达,正如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说:奥运是对过往的朝拜,对未来的信任。
这次冬奥会的举办使北京即将成为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我个人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将中国由体育大国发展成为体育强国的生动故事向全世界进行讲述,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当下,奥林匹克运动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延期举行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又让世界各国在这一刻重新团聚了起来,唤醒了人们的激情和跨国界的友爱与团结。也是在这个时候,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又增加了“更团结”三个字。
同时,近些年8K高清转播技术、360度VR立体慢速回放等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也给赛事转播和观看带来了新的体验。
2021年12月4日,我来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美丽的“雪如意”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蓝天下,阳光里,白雪覆盖的场馆格外耀眼,运动员从雪道的高台上一跃而起,掠过我的镜头,在我眼前,仿佛形成了一条银色的时间隧道,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穿梭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运会。(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