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半,阳光灿烂,赵玉峰站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的操场边。离她十几米的地方,前国脚倪娜带着小学三年级的女足校队的队员们训练。远处的篮球场上,孩子们激战正酣。练习田径的同学不时从她身前跑过,有的热情地跟她打招呼。
“以前我经常来这里,可以一看一下午。现在事情多,来得少了。”赵玉峰对记者说,“我们的操场从早到晚都这么热闹,在操场上的时候我最享受。”
赵玉峰原来是河北女排的专业运动员,最早打主攻,后来改打二传,再后来改打接应。正当赵玉峰觉得自己对排球的理解达到新境界的时候,她因为伤病不得不选择离开。
关于退役后的未来,赵玉峰想了很久。她不想离开排球和体育,所以有两种选择摆在眼前:做教练或者当老师。赵玉峰想把她对排球和体育的认知告诉更多人,而不仅仅是几名队员。于是,她通过考试去了北京体育大学深造。
在大学的4年间,赵玉峰拼命读书,晚上自习室熄灯之后她借辅导员的房间继续读到12点多。
“那时读的书在暖气片的隔板上一本本摞起来,都可以当靠背了。”赵玉峰回忆说。
2003年毕业之后,赵玉峰开始担任体育老师。6年之后,她调到首师附育新学校本部,2012年来到回龙观育新学校工作。
在当体育老师的头几年里,赵玉峰除了上课之外主要带健美操队。当时赵玉峰也想教排球,可排球对于零基础的孩子上手有难度,她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来到回龙观育新学校的时候,她成为学校体育中心主任,有了更多决策权,在校园里普及排球的梦想又在心中燃起。
回龙观育新学校是一所2012年创办的12年一贯制学校,赵玉峰的目标是让学校的每个年级都有排球校队。她带着同样从河北队退役的专业运动员潘婷白手起家,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各个班级教排球。经过选拔和试训,先选出8名队员成立了女子校队,后来又成立了男队。如今,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都有男、女排校队,高中也有了女排校队,队员总数有200多人,在2021年北京市传统项目学校排球比赛中获得了小学男子甲组、小学男子乙组和小学女子乙组3个组的冠军。在普及的基础上,学校培养出一些排球苗子,他们中的有些人考上了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院校,也有人被输送到专业队,如郭思瑶、付佳等,其中阎洋还曾入选国家少年队。
十年过去了,赵玉峰从体育中心主任成了副校长,学校拥有校队的项目从排球延伸到啦啦操、武术、足球、篮球等。这些项目每周有四至六次的校队训练,周末还有面向普通学生的兴趣培训。据赵玉峰介绍,从小学到高中的约4100名学生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加入了不同体育项目的校队。
在这10年间,学校的体育老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从最开始的6个人到如今在编和聘任的总共32人。其中,拥有一级运动员以上等级称号的退役专业运动员有11人,包括跟孙雯同时代的中国女足队员倪娜和曾经入选中国女排的名将赵云。
赵玉峰说,退役的专业运动员进入校园对于项目的普及和提高能起到重要作用,但也需要学校对他们有更高的包容度。
“我了解专业运动员。他们吃了那么多苦,到了学校里状态可能会跟普通体育老师不一样,需要更好地融入校园的环境。带训练和带体育课不是一回事,我们鼓励他们和普通体育老师互相指导,带专项课和训练时他们是师傅,教体育课时普通体育老师是师傅。”
赵玉峰看重退役运动员高超的体育专项技能,更看重融入他们血液里的体育精神。她希望体育精神能够在校园里阳光普照、代代传承,而不是仅仅惠及少数人。
“当初想做体育老师,就是想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告诉更多的人。我想告诉他们,体育人绝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的功能也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获得的成长是在其他地方很难得到的。”
为了让体育精神阳光普照,回龙观育新学校每年春季在校园里举行各式各样的校园联赛,小学一、二年级有武术操比赛,三、四年级有足球联赛,五年级有排球班级联赛,六年级和中学有篮球班级联赛。这些比赛短的两周,长的1个月,学生们参与热情很高。此外,学校每年还举行秋季运动会、亲子嘉年华,并且承办北京市的大、中、小学排球比赛,校园里的体育氛围十分浓厚。
担任校领导后,赵玉峰主管教育教学,她更多的工作压力来自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过,这并没有动摇她在校园里广泛开展体育活动的决心。在近几年的中、高考中,回龙观育新学校在昌平区名列前茅。
“体育和学业并不矛盾。在我们初三年级学习成绩前十名的同学中,就有排球队的队员。”赵玉峰说,“兼顾学习和体育会让孩子更有担当、更有责任感,用抢出的时间学习有时候效率更高。”
赵玉峰的儿子现在读初中,他也在努力兼顾排球和学业。赵玉峰说:“我希望孩子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可以承担责任的人,一个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人,还希望他是有梦想、懂得坚持的人。如果这些能实现,无论他将来做什么、能走多远,方向一定错不了。对于学校里的每个孩子,我也有同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