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北京各大滑雪场、冰场客流密集,25家公园推出的40块冰雪场地让游客流连忘返。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各地滑雪场所的恢复营业,公众面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在元旦期间再一次爆发。
据报道,国内多个滑雪场迎来客流高峰,酒店预订接近恢复到2021年的同期水平,多个滑雪度假区的客房预订爆满。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冬奥场馆面向公众开放,市民游客有机会获得世界一流水平的冰雪运动体验。
近几年,公众不断增长的冰雪热情,与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分不开联系。北京冬奥会闭幕将近一年,但冬奥会给举办地北京和河北,乃至整个中国留下的丰富遗产,仍然持续释放着巨大魅力。不少滑雪场地正在恢复往年的人气,“滑雪跨年”成为不少人的度假选择,“后冬奥时代”的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举办过奥运会的运动场馆面向公众开放,是承办城市的惯例,也是奥运遗产最直观的体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后,许多场馆就对外开放,用于群众性体育运动、大型文化活动等。
同样地,从筹办伊始,北京冬奥组委就会同政府相关部门和场馆业主单位,超前谋划场馆赛后利用工作,其中服务于大众体育和健身休闲是重要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这一成果,对冬奥场馆的再利用,使北京市民体验到了高质量的冰雪运动场地。比如,在延庆奥林匹克园区的雪场山顶,沿着“D2彩虹道”飞驰而下,极致体验让不少资深滑雪爱好者直呼“太爽”。
诚然,与一些体育运动有所区别,冰雪运动对场地建设的要求高,没有专门场地就无法开展。一批高标准的冬奥会场馆面向社会开放,既为冰雪运动市场状态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也为各地未来的新建场馆“打了个样”。
1月2日,元旦假期最后一天,陶然亭冰雪嘉年华上游客体验雪地越野车。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不只是在北方地区,近年来,上海、广东等南方地区,也有不少大型室内滑雪场建设投入使用,让市民有机会在本地体验冰雪运动。“没见过下雪”却可以成为冰雪高手,不再是虚言。
当然,在“后冬奥时代”,奥运遗产绝不仅限于物质层面。北京冬奥会掀起的冰雪运动热潮,让更多人爱上冰雪运动,尤其是在青少年间,也为他们埋下了热爱的种子,这同样是“后冬奥效应”的体现。
北京冬奥会期间,谷爱凌、苏翊鸣等年轻的高水平运动员涌现,对广大青少年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我国冰雪运动的未来在青少年身上,“冬奥效应”除了改善冰雪运动场馆等基础性条件,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运动教育外,同样有利于深挖我国冰雪运动潜力,从下一代中挖掘好苗子。
为吸引更多人参加,夯实我国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各地也在想方设法推出各类冰雪惠民措施。日前启动的第九届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将发放不少于3万张冰雪消费券,就有助于市民平价体验冰雪运动。避免爱好者因价格“被劝退”,冰雪运动将有更光明的未来。
冰雪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冰雪运动已实现从小众向大众、从区域向全国、从冬季向全年的转变。这个冬天,相信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群众冰雪运动势将不断掀起新的热潮。北京冬奥会给北京乃至中国社会带来的改变,正在越来越强烈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