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频道 > 新体育

户外运动 摆脱“春困”

来源: 中国体育报  
2022-03-30 17:06:25
分享:

  春暖花开,天气日渐转暖,是适宜运动的好季节。不过坐办公室上班的北京女孩卢璐却总是感觉没有精神、昏昏欲睡,“办公室的窗户朝阳,我刚好在阳光下,太阳晒得暖洋洋的,忍不住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民间也有“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这一说法。

  对此,医学专家表示,“春困”是因为气候转暖后,体表的毛细血管因舒展而需要增加血流量,这时脑组织的血流量就会相应减少,脑组织供氧不足,从而出现困倦、疲乏、嗜睡的现象。寒冷的冬天,人体受到低温的影响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减少了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进入春季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就显得不足了。加上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

  赶走“春困”,运动很有效。运动可改善人体的代谢过程,增强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春季应多运动,以促进气血流通、机体代谢,使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状态。中国自古就有春季“踏青”的惯例,这与春季养生也有关系。一是春季与肝脏相应,五行属木,到户外接触植物、自然景观,有心旷神怡、疏泄调达的作用。因此多到春光明媚的野外接受日光浴、空气浴,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二是外出“踏青”也是一种运动,所谓“动则生阳”,锻炼身体也有助于体内阳气生发。去爬山、郊游、放风筝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春意初露的日子里,用快走唤醒心肺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平常缺少锻炼的人来说,刚开始就练跑步不太科学,容易对膝关节造成冲击。而用快走的方法在空气新鲜的郊外逛逛,既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达到了运动耗脂的效果。准备好防寒的衣物、舒适的鞋,做一做适度的伸屈运动,漫步5分钟之后,就可加快步伐,走路速度较快的人,每分钟约能行120-130步左右。每天一万步的量需要1.5小时,可以分次完成,每次至少应快走30分钟。

  登山也是春天一项极佳的有氧运动,山中的空气新鲜,对于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处,同时还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山间道路坎坷不平,有益于改善人体的平衡功能,增强四肢的协调能力,尤其是行走在没有经过人为修饰的非台阶路段,可使人体肌纤维增粗、肌肉发达,增强肢体灵活度。另外,在山巅之上极目远眺,可以解除眼部肌肉的疲劳,还可使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和休息。注意登山的强度不宜过大,以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钟为宜。登山要循序渐进,要先做一些简单的热身运动,然后按照一定的呼吸频率,逐渐加大强度。锻炼结束时,要放松一下,使血液从肢体回到心脏。运动时要注意补充水分,以尽快减轻疲劳感、恢复体力。

  而放风筝可以唤醒人们的视觉。放风筝时,双眼望着蓝天,可以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预防近视和弱视。同时,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之处放风筝,会使人接受紫外线的照射,促使阳光与皮肤的光合作用,特别是儿童,可以促进其骨骼的生长发育。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类似的运动还有垂钓,专家认为,钓鱼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运动,可以提高反应能力,保护和恢复视力,使人心灵手巧。注意中老年人在放风筝时要注意保护颈部,头颈不要长时间后仰,后仰应与平视交替,以平视为主。放风筝最好是2至3人一起,选择平坦、空旷的场地进行。(记者 刘昕彤)

关键词:户外,运动,春困责任编辑:段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