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育频道 > 新体育

走进“冰丝带”:智慧“大脑”让场馆更“聪明”

来源: 长城网  
2021-11-05 21:16:00
分享: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侧,坐落着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的国家速滑馆(下称“冰丝带”)。

  记者近日走进这座轻盈飘逸的“冰丝带”,体验运动管理、观众观赛管理等多套系统应用下的场馆智慧“大脑”。

国家速滑馆。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国家速滑馆规划选址采用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曲棍球、射箭临时场馆用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下称北京冬奥会)时将举办速度滑冰比赛,共诞生14块金牌。

  智能应用是这座能容纳一万余名观众的冬奥场馆特色之一。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久林提到,国家速滑馆采用智能建造技术,绝大部分构件是在工厂建造、现场装配施工的。

  借助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师先在数字世界搭建起一个“冰丝带”。其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曲面幕墙所使用的玻璃,每块尺寸曲面弧度都不同,全部通过建筑信息模型在工厂定制、现场安装。

  国家速滑馆公司设计总负责人郑方表示,智能化的运动管理系统、观众观赛管理和场馆管理系统,就像给国家速滑馆配备了一颗“大脑”。

  他提到,“冰丝带”内可通过智慧管理实现气温分层:冰面一个温度,确保冰面标准稳定;比赛空间一个温度,保证运动员体温体感,有利于创造最佳成绩;观众席一个温度,约为16℃,营造舒适的观赛环境。

  进入“冰丝带”,映入眼帘的是全球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的冰面。

  国家速滑馆公司制冰系统设计负责人马进表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可以给运动员提供最佳冰面,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

  马进提到,在这套系统制冷的同时,场馆将产生的余热回收,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从今年4月到10月,这块1.2万平方米的冰面相继经历了国内测试活动与“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的测试。

  李久林称,目前已将制冰优化、设备设施管理、室内环境管控、安全管理等系统融入智慧场馆操作系统,目前还在不断测试完善,争取以更高的可靠性来支撑北京冬奥会赛时使用。

  李久林说,正在测试自主研发的场馆联盟APP,未来将集成包括国家速滑馆在内的多个场馆的服务和功能,观众在赛时有望享受到定位导航、智能观赛、语言翻译等服务。

  拥有了“智慧大脑”的国家速滑馆,未来也将为观众、赛事组织和参与者提供优质的观赛体验与完备的服务保障。

  冬奥比赛时,运动员将乘坐大巴进入场馆东南侧的活动准备区。进入该区域,映入眼帘的是“场地纪录墙”,展示着10月“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期间,运动员创造的个人和“冰丝带”的场地纪录,也静静等待新纪录的创造者。

  沿记录墙向前,是14间运动员更衣室、近1000平方米的运动员热身区和约700平方米的力量房。

  按照运动员赛前赛后使用习惯,每间更衣室都摆放了多个更衣柜和条凳,赛时还会配备相关洗护用品和防疫物资。力量房内摆放着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两大类别的健身器材,供运动员选手赛前热身。

  北京冬奥组委6月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显示,国家速滑馆赛后将成为北京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多功能场馆,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于一体的多功能冰上中心。

  北京冬奥会后,运动员活动准备区的场地设施也将作为奥运遗产的一部分,为来“冰丝带”的冰上运动体验者提供服务。(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键词:冰丝带,大脑,场馆责任编辑:段美嘉